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GDP统计数据的可信度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其中一个直接的质疑证据体现在,分省GDP之和全国总产值的“数据打架”怪象时有发生。2017年1月份,辽宁省更是首次官方承认了该省所辖市、县财政统计数据造假行为的存在;而近期(2017年6月26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地方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和《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两个文件,更是把近些年来各方对“统计造假”和“统计问责”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然而同样在2017年,Clark等人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一篇最新研究论文指出,中国省级的实际增长率不存在高估,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这进一步加剧了该问题的争论和关注。
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卢盛峰等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7期上的论文《“官出数字”:官员晋升激励下的GDP失真》的研究使用官方发布的实际城市生产总值相对于校准后城市夜间灯光亮度(DMSP/OLS)值的偏离程度来衡量中国城市GDP注水系数,并基于此研究了地方官员政治晋升周期下的GDP注水冲动。
首先文章从理论逻辑上指出,不论是“中国式财政分权”理论还是“晋升锦标赛”理论,都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持续性高增长的重要原因。然而,这种激励模式本身也内生出了一系列副作用,而地方政府的GDP注水行为可以看做是这种激励机制代价的又一种表现形式,甚至是一种极端方式,即:直接在统计数据本身上进行造假,数字“做大”地区生产总值。
随后文章对中国地方政府“官出数字”的背后逻辑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到以下四点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地区间的GDP注水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分布特征上呈现出空间上集中分布,时间上持续加剧的趋势。(2)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官员的政治晋升激励显著推高了中国城市GDP注水系数,且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激励模式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市委书记更多关注与其他城市市委书记的横向优势“攀比”(如相对年龄),而市长更多关注于自身的晋升条件(如自身年龄)。在共同的晋升激励驱动下,城市官员“携手”推高了城市GDP注水。(3)随着任职年限的拉长,具有年龄优势市委书记的GDP注水激励逐渐强化,但是在越过平均提拔年限的随后一年(第4年)存在短暂“热情”衰退,之后回归到相对于之前更强的GDP注水激励状态。(4)最后在“政治晋升收益”上来看,城市GDP注水显著提高了市委书记的政治晋升概率,平均提升幅度达0.22%;但是对市长的晋升状况影响不显著。
贡献与启示
相对于既有研究而言,该文章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边际贡献:(1)首次较为科学地测度了中国城市层面的GDP注水系数,这为了解和掌握中国地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情况及后续研究提供了一种直接可行的思路。(2)揭示并验证了中国式分权及晋升锦标赛模式导致的“指标失真”代价,并探讨了“官出数字”的背后逻辑和影响后果。(3)丰富和补充了中国统计数据可靠性、官员晋升锦标赛等相关研究文献,并补充了全新视角的证据。
该研究为了解和掌握中国地方统计数据的真实状况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同时直接揭示并检验了中国地方GDP数据泡沫的背后逻辑和影响效应。因此,文章对于掌握中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失真现状、制度成因及其后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