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的分配。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潜在增长率。可见,会议精神折射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当前的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的企业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平抑生产价格波动的重要举措,可以提高要素市场配置效率,减少和减缓通胀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产业链分工不断延伸,并且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合作等多渠道相互渗透和融合。全球各大经济体在分享、合作和共赢的同时,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进程,提高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水平。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加,但同时也更易受到国际经济外部环境的影响,使中国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外部冲击与挑战,也引发了更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质疑。上述问题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现象,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更是受到普遍关注。孙飞等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7期的《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及其变动趋势:进口商品Armington替代弹性的视角》一文,放宽了Armington非同质产品假设,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发展并构建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弹性估算框架;综合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以及卡尔曼滤波迭代算法构建状态空间模型,改进进口商品Armington替代弹性的估算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进口商品传导效应进行准确的推断和验证。
2主要内容及贡献
近年来,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传导效应如何呢?是否还存在比较显著的国际性“通胀”现象?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文章采用Armington替代弹性作为分析进口商品价格传导效应的重要工具,将价格变量和数量变量的同步变动一并纳入进口商品价格传导效应的分析框架中,进而将进口商品价格传导效应由存在性分析引向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进口商品Armington替代弹性为负值;国际金融危机后,该弹性明显下跌。这不仅说明目前中国进口商品和国内商品存在显著的互补性特征,而且也可以据此推断近年来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传导效应虽然存在但并不显著,并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被进一步弱化。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价格水平的波动主要源于国内生产价格的走势,外部因素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当前预防潜在通货膨胀,应从预防输入性通货膨胀(或紧缩)风险转向预防国内因素带来的风险。
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Armington非同质产品假设到进口商品Armington替代弹性的理论推演,为估算进口商品Armington替代弹性奠定理论基础。二是通过对Armington替代弹性估算模型的合理变换和拓展,同时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以及卡尔曼滤波迭代算法构建状态空间模型等进行改进,准确地估算出中国进口商品Armington替代弹性的整体水平(而非仅仅就个别行业进行估算)及其变动趋势。三是基于Armington替代弹性的估算结果对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传导效应进行推断和验证。
3主要启示
上述结论,对于如何充分认识国际市场的价格传导效应,从而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性启示。第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要契机,推进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减轻国际市场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国内因素所导致的通胀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调整国内行业部门生产要素的流向,缓解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矛盾,降低出现结构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可能。第二,建立健全价格监控和预警机制,强化通胀的预期管理,从而抑制国内市场价格短期剧烈波动,并进一步减缓价格水平长期过快上涨的趋势。应加强对国内市场价格波动进行监测,相机采用合理的货币政策予以调控。对于国内市场在长期内可能出现的价格大幅上涨,可考虑优化安排货币政策组合,避免因调控长期通胀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第三,以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提高投入产出效率,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从供给侧消除引发通货膨胀的内源性诱因。加强研发创新,充分发挥产学研各部门协作优势,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从而降低各行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成本,从根本上消除引发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内在诱因。第四,完善金融市场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合理的货币供求调控体系,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以制度保障平抑国内商品市场价格水平的剧烈波动。应完善金融体系制度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货币量供应及流动监督管理体系。特别是当金融体系运行出现紊乱时,凸显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调节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资本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价格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