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鉴定、评估、出手有意者可以联系我:王经理:139 2286 7824
吴昌硕最早的印谱是《朴巢印存》,收集22岁至27岁间的作品。其次是《苍石斋篆印》,系1874年辑成。第三是《篆云轩印存》, 1879年辑成。第四是《铁函山馆印存》,1881年辑成。正式出版的第一种,是光绪九年(1883)的《削觚庐印存》,有二册本、四册本两种。较大型者则是《缶庐印存》,初集四册于1889年锌版拓印;二集四册,于1900年出版;三四集亦各四册,于1914年出版。这四集印谱,是吴氏70岁以前亲自审订的精品集。除国内出版外,还有日本和韩国的版本,总数约50种。
吴昌硕的书法,以篆文为主。其中,又以石鼓文最为有名。《吴昌硕临石鼓文》有1986年西泠印社本与1987年台湾高雄大众书局本两种,为其最主要的书法作品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于石鼓文的书写,其风格则有个渐变的过程。他早期的石鼓文作品,极似原拓,形神兼备,体态较方正,笔法较端凝。大约在60岁前后,他写的石鼓文渐出新意,逐渐有自己的面目。在结体上,自方变为长方;而且讲求气势,有右高左低之动感。这种变化,韩师登安称之为“努肩伸腿”。回过头来再看原来的石鼓文,就感到端庄有余而气势、活力不够了。光是体态变还不够,他更在用笔上加以霸悍、豪放的灵魂,使整幅作品恣肆灿烂,气势宏伟。或许有人会说:“这岂不是不像原来的石鼓了?”其实,艺术的最高境界往往就在于像与不像之间,就在于“遗貌取神”,就在于个性的突出。所以,众口一词地认为吴昌硕晚年写的“石鼓”是大大成功的。
石鼓以外,小篆、《散氏盘》和《乙卯鼎》等也是常写的篆书。
隶书以临各种汉碑的功底为最深,如《嵩山石刻》《张迁碑》《石门颂》《汉祀三公山碑》等。所以,他的隶书汇合诸碑,参以己意,境界超脱,笔力雄浑。偶然隶兼篆意,但绝少见到波磔开张如“曹全碑”者。
吴昌硕的楷、行书,是从颜鲁公人手的,后来虽多经变化,而凝骨丰肌仍是基本的特点。以后,又曾练过钟繇诸帖,对于间架结体以及内在精神的把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年时期,初学王铎,后兼米芾、黄山谷。结字亦略具右高左低的特点。中宫收紧,四肢幅射,纯任自然,无丝毫做作之态。虽尺幅小品,亦似有排山倒海之势。晚年行草多为藏锋,其线条之粗细徐疾每合韵律,如乐曲之绕梁三日,如清泉之汩汩不断。
关于吴昌硕之书法,历来论者或以气胜,或以势胜。总之,不论真草隶篆诸体,都有自己面且,而且郁勃飞动,大气磅礴,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