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二维码
客服热线:010-57490568
管理商铺 发布产品 发布求购 寻找商机
喷砂设备
共0图
蒋兆和字画现在的市场价是
发布时间:2014-09-20 18:42:25    浏览量:43次
单价:111111111 元/
发货期限:3天以内发货
详细信息
鉴定、评估、出手有意者可以联系我:王经理:139 2286 7824 公元1904年4月3日,一个名叫蒋兆和的川娃子,诞生在重镇泸州一个没落秀才的家庭里。几间破败的木屋,虽然阴暗潮湿,也算得是书香门第。蒋家从此有后,当然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春苗之上。读四书五经、攻《史记》、《资治通鉴》,背诗词歌赋、习字绘画,在蒋兆和幼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泸州作为三江汇合之地,那往来穿梭的白帆似乎把山外的一切文化都沉淀在这盆地中浓浓的酒坛里,飘溢出优雅的墨香。集市上热闹非凡,茶楼外“龙门阵”听客熙熙攘攘。兆和好奇地游历其间,他听说有画像人用碳精粉描摹作画,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仿效之。他曾回忆“当时用擦炭画法给人写照很时兴,后来一位本家叔叔不知从哪儿打听到这种绘画的方法,就告诉我说要用炭精粉和削尖的笔在橡皮纸上作画。我没办法搞到炭精粉,就把燃烧着的大蜡烛对碗一熏,把碗中浓黑如墨的烟灰当炭精粉用,经此一试还可以,就开始动手给左邻右舍的朋友画起像来,同时也临摹一些山水花鸟画。泸县有一个春荣照相馆,知我能画,就同我联系为其修补布景,最初把锅底、胭脂对胶来修补,效果还好,掌柜的很满意,又要求我给他画些照相背景,记得我画的竹石云雾,虚虚实实模模糊糊,灯光照耀下效果尚佳,他也很满意。我因此获得一些报酬来添补家用。”   穷则思变。也许是天赋使然,思变,驱使着年仅16岁的蒋兆和怀揣借来的50元路费,随着江上涌动的潮水,随着辛亥变革的脚步,加入到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批数百万从乡村流入城市谋生的“打工仔”的行列中,他怀着对春天的美好憧憬,闯进当时亚洲最繁华都市大上海,向着更广阔的天地敞开了心扉:“余命属龙,云则升天,水则入海,可以翻天覆地,腾降自如,于是吞吐大荒焉。” 上海,确实成为蒋兆和“升天”“入海”“腾降自如”之地,也是他求学未成的社会大学。虽然刚开始的上海岁月里,少年蒋兆和便饱尝忍饥挨饿的滋味,有时甚至于露宿街头。但凭着画炭像的本事,蒋兆和很快就在当时最时尚的先施百货公司找到装潢设计的工作。他大胆创新,把中国字也写成像洋文那样的美术字,制成广告牌陈列在公司门前,来吸引顾客,结果成效显着。此举也算开一时风尚,从此中国美术字开始遍地开花。蒋兆和后来又进入新新百货进行专门的橱窗装帧设计,在广告设计、图案、装饰画里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青春期。 当时的上海各种文艺思潮都分外活跃,年轻的蒋兆和被深深的吸引到其中。中外画家的美术展览,各类世界美术名作的画册极大开阔了他的视野,16世纪的文艺复兴赋予他人文思想,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又给予他敏锐的目光。蒋兆和不再满足于碳粉画带来的愉悦,愈发感到其表现力的贫乏,他不断通过自画肖像来练习表现技巧,也开始借鉴西方美术技法,并尝试油画创作和雕塑。晚年的蒋兆和在回忆录写到“我是没有进过美术学校的人,也没有经济条件去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所以全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这点上可以使用社会生活的大学这个字眼,我上的正是这样一所大学。”
评论
添加评论
称  呼:
验 证 码:
内  容:
企业信息
认证情况:未认证
发布者ID:quybfkk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联系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