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机械工业科技大会在京举行。中机联会长王瑞祥在会上表示,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继续抢占科技领先优势,但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已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同时,全球创新中心由欧美向亚太、由大西洋向太平洋位移。
随着国际制造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机械工业科技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
近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机联”)组织召开的机械工业科技大会在京举行。中机联会长王瑞祥在会上表示,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继续抢占科技领先优势,但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已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同时,全球创新中心由欧美向亚太、由大西洋向太平洋位移。
四大新特征显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引发国际产业分工的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
“随着国际制造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机械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产业科技发展面临着全新形势。”王瑞祥总结,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正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新特征。
一是发达经济体聚焦智能制造技术。全球主要国家均把智能制造作为参与制造业竞争的主要发力点。比如,美国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平台,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化和工程化;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把工业标准和智能制造的基础建设列为重中之重;韩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之前打造10000个智能生产工厂等。
二是绿色发展成为工业大国的重要战略。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设计理念的普及,离散制造业的资源节约加工与绿色产品设计等关键绿色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均上升为世界工业大国的重要国家战略。
三是先进材料将成为推动新兴先进制造技术的先导。新材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先进轻量级现代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成为美欧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升级的突破口,其中纳米材料持续成为研究热点,同时加大对新型碳材料的研发,石墨烯等材料将成为“后硅时代”的新潜力材料。
四是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深刻变革着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模式,重点技术领域成为竞相争夺的突破口。
科技创新格局演化加剧
王瑞祥表示,经济全球化对创新资源配置日益产生重大影响,人才、资本、技术、产品、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全球流动,速度、范围和规模都将达到空前水平,技术转移和产业重组不断加快,致使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变化。
首先,发达国家继续抢占科技领先优势。当前,以美国、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并引领智能制造的创新方向。同时,持续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把控国际标准制订,构筑技术和创新壁垒,并通过国家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加强对高新技术出口的管制。
比如,在高端科学仪器、碳纤维材料、原材料等方面,美国严格限制对华出口;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通用电气拥有燃气轮机的最尖端技术,但对我国引进燃气轮机技术,却加以阻拦,以此维护其技术优势,企图长期把持控制权。
其次,科技创新布局处在动态调整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近年来,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由37%降至30%,欧洲从26%降至22%。同时,美国在全球专利授权和研发支出的份额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先进制造业与多个国家出现了贸易逆差。为此,美国、欧盟大幅调整实体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新一轮争夺制造业优势之战。
再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逐步位移。目前,全球创新中心正在由欧美向亚太、由大西洋向太平洋位移。除了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东部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的发展都较为迅速,特别是在海洋工程总包方面,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初步显示出集聚与集群化分布的特征,并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东北和珠三角为两翼,以川陕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为支撑,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框架。
王瑞祥强调,我国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机遇挑战并存。一方面,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赋予机械工业光荣使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行业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机械工业发展瓶颈为科技创新提出严峻挑战,共性技术与研究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
“十三五”发展目标设定
谈到“十三五”机械工业科技发展的总体设想,王瑞祥提出了以下发展目标:“到2020年,机械工业重点行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工业产品技术性能、单位物耗能耗指标和环境负荷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上述目标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是主要标志之一。具体包括: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领军企业达到3%以上,培育一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创新型企业。
此外,行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突破高性能基础件等技术瓶颈制约,掌握一批先进制造核心、关键技术,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汽车制造和船舶制造等重点领域所需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自主化率达到80%以上,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同时,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产品。石化、核电、煤炭深加工等领域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发电、新能源、工程机械等主导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领先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机联制定了以下五个重点任务: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进创新能力提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夯实科技发展根基;加快构建科技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全面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证。
针对共性技术与研究缺失的问题,王瑞祥特别提到,要鼓励制造企业与用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机构,联袂推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
2014年,中机联推动上海七所行业转职院所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上海机械工业共性技术研究院。今年,又批准建设了以行业转制院所为主、联合主要企业共同组建的“机械工业高档数控机床创新中心”。据悉,今后还将根据不同行业的实际条件,围绕国家战略任务部署,再建设一批创新中心,解决行业共性技术缺位问题。
据介绍,近期,中机联编制印发了《“十三五”机械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指导意见》。王瑞祥表示,作为机械工业行业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依据和遵循,希望大家对此给予重视,在工作中带头落实。